驿路弦歌——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价值与保护
作者 : 张羽
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副秘书长
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是近两年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的一部分。在抗战时期,我国文化教育机构也是被针对性摧毁的目标之一,大批国内院校为了维护教育,纷纷迁徙到西南后方。而作为中国近代开风气之先的广东也有非常繁荣的教育事业。在抗战爆发,特别是广州沦陷之后,也有大批的华南院校踏上这个迁徙办学的历程。这段历程在南粤古驿道的沿线都留下了很多史迹。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依托于这段历史,通过对古驿道沿线办学旧址的保护和利用,达到呈现历史,启发今人的作用。同时,通过研学基地的建设,以文旅融合的形式促进乡村振兴,获得更深远的社会效益。
1.什么是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
抗日战争时期,以国立中山大学、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私立岭南大学、东吴大学、培正培道联合中学等为代表的华南地区中高等院校纷纷内迁至粤北,艰难办学,延续教育火种,成为了如今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实验中学、广州培正中学乃至江苏苏州大学、香港岭南大学、澳门培道中学、台湾东吴大学等的根脉所在。
在此期间,许崇清、金曾澄、林砺儒、李应林、王亚南、郭大力、李达、马思聪、许幸之、冼玉清、符罗飞、邓植仪、朱谦之、等以及一大批后来成为国家学部委员或院士的大师们曾烽火中坚持抗日、坚守教育、进行学术研究或学习。这些大师们积极参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建立,成为众多领域的开拓者、推动者,为我国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2019年6月,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组织“三师”专业志愿者在韶关西京古道开展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时,在乐昌坪石一带发现了抗战时期国立中山大学等学校办学的历史遗址遗迹,由此揭开了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的序幕。
2.保护的基础工作
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建设工作的特点是:始终是以对史料的挖掘和调查研究,作为贯穿始终的基础性工作。以此为基础确定研学基地的历史和价值内核,并为具体的建设工作来提供学术支撑。广州在1938年沦陷后,国立中山大学迁往云南,后来为满足抗战时期广东高等教育的需要,在当时校长许崇清先生的带领下跋涉千里返回广东,最后落脚于粤北山区的一个小镇——坪石。坪石老街是当时大学中枢所在地。从中山大学建筑工程系的虞炳烈教授绘制的学院分布图可以看出,当时学校规模庞大,包括七个学院和其他机构,分布在武江两岸的山村里。在抗战时期,粤北山区的学校建设是非常简陋的,除了租用大量村庄民居和祠堂之外,也用当地木材、竹子等修建了很多简易建筑。而今,有些建筑保存状况已不太乐观,如许崇清校长旧居、工学院建工系办事处等。即使是保存状况较好的建筑遗存,也面临着拆除的风险。因此,挂牌和修缮的工作可谓争分夺秒。
在虞炳烈教授绘制的学院分布图的基础上,三师志愿者进行大量搜集研读史料,田野调查,走访居民等工作后,对每一处办学旧址的建筑遗存进行细致调查,形成了坪石研学基地的基本设计依据。
三师志愿者对中山大学天文台的研究就有效的推动了对其建筑遗址的保护。根据史料,中山大学当年迁回粤北后在山区里建设了战时校园天文台。但由于地面建筑不存,一直未能找到天文台的具体位置。2019年底,三师志愿者通过田野调查和考古研究,发掘出完整的建筑基址。通过与广东省档案馆馆藏中山大学的档案史料比对,确定其为战时天文台的基址。在动荡艰苦的抗战时期,中山大学建立天文台,这是我国高校坚守现代天文教育的珍贵实物证明。我们对天文台基址进行覆盖保护,进行原状展示。围绕着基址,我们根据史料信息进行补充设计,以此满足活化利用的需要。
3.历史信息的空间化表达
建筑遗址呈现的历史沧桑感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应在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利用和活化,以讲好抗战办学的故事。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思路就是历史信息的空间化表达。
坪石研学基地建设之初,首先在各处办学旧址树立起一批纪念柱。纪念柱上贴着视觉效果好且便于解读的史料信息瓷片。纪念柱不仅是办学旧址的标志,也是历史信息的载体。同时,在各处办学旧址还规划设计了纪念园地。纪念园地将历史遗存的保护和公共景观的营造相结合。不仅能有效提升景观,也创造了可游可读的开放性历史博物馆。纪念园地为后续的研学活动和旅游活动带来更好的外部条件。
坪石老街两侧房屋,一侧背靠着将军山,一侧紧邻武江水,中间是狭长的红沙岩石板路。后因工程建设,靠江一侧的房屋都已经完全拆除,路面也进行了硬化。认识到坪石老街曾是属于学校的中枢地区,应作为研学基地重要组成。由此,对于坪石老街的历史展示上主要采用了以下两个方法:一、路面揭露出以前的这个红沙岩石板路进行原状展示。二、沿江一侧进行风雨廊的概念性设计,象征曾经存在过的师生居住的房屋。风雨廊不仅可以给人们遮风挡雨,也可以让人们了解历史故事。
4.利用游径串联研学基地各处遗址
整合坪石古驿道沿线的自然地理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丰满立体的遗产游径,将研学基地各处办学旧址有机融合成一个整体。武阳司村是古驿道沿线一个特色村落,曾是中山大学法学院的驻地。武阳司村建设的读书小径途经江水竹林,码头和村落,人们可以在读书小径上浏览当时的办学旧址,参观主题展览,体验资本论在中国高校中传讲的最早的课堂。此外,还打造了诗音漫道。诗音漫道来源于我们国家著名的音乐家马思聪先生还有艺术家许幸之先生。这两位先生在抗战时期在中山大学的师范学院任教,傍晚时分二人经常沿此小路散步,一路上从音乐聊到诗歌,再聊到绘画,小路由此获得了诗音漫道的美名。我们对这个古道进行整砌,并配合标识信息和历史信息展示,使之成为融合自然风光、人文艺术、历史等多种元素的小径。
5.研学基地应服务于人
研学基地的建设最终目的是要服务于人,满足当地人的需求。在坪石老街上,以我们国家图书馆学的先驱杜定友先生的名字命名的定友图书馆已经开放。杜定友先生当时也是中山大学图书馆的馆长,当时中大的图书馆就开在坪石老街上,同时开办了民众阅览室,街上贴着标语“知识是民众的生命”,鼓励当地的民众来看书。阅览室地上铺松针,以营造安静的读书氛围。现在的定友图书馆,由老街一处老建筑修缮改造而来,不仅为研学活动的场所,也是附近的居民随时可以来看书的地方。研学基地的建设也提升了老街的公共空间质量,为居民们提供了更多的社会交往空间。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不是一处打造出来的景区,而是融合历史但同时又有鲜活地方生命力的地方。
6.活动赛事和宣传推广助力研学基地发展
自2019年研学基地建设后,至今已接待了来自于粤港澳等地的数万名学生,提供给学生们追缅校史和先辈学人的主题研学之旅。同时,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徒步大赛等热门驿道赛事也进入到了研学基地。来自海内外的参赛者奔跑在驿道上,穿梭在历史村落里,沿途在办学旧址中打卡。这种活动是把历史文化和体育赛事进行融合的精彩尝试。此外,社会旅行团也给当地的旅游市场带来了很大的流量。
研究基地鼓励地方民众通过销售土特产、开办民宿等方式实现创收。只有当地方民众能得到实在利益时,才有更多意愿和信心去参与到研学基地的建设中来。
各路媒体的报道宣传在研学基地的建设中也起到了很大的助力作用。抗战时期华南教育的历史在过去鲜为人知,远不如西南联大出名。通过媒体宣传,华南研学基地知名度得到提升,也使得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参与建设。
在抗战时期,南粤古驿道上发生的那些颠沛流离的历史不仅是院校的迁徙,也是我们国家一代知识分子和青年学子的迁徙。这段经历影响了我们国家的命运,也改变了当时无数个人的命运。当时的南粤古驿道上,流动的是华南文化教育的血液,积蓄的是中华民族日后再次站起来的力量。这既是抗战时期南粤古驿道的历史价值的一种表达,也是华南研学基地对南粤古驿道进行活化利用的原点。活化利用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这需要内在的持续动力。曾经在抗战时期支援过华南教育的古驿道沿线地区,至今仍有很多人生活在贫困当中。希望华南研学基地的建设可以给古驿道注入活力,也可以给驿道沿线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注入活力,使二者重新成为可以相互依存的整体,继续去讲好今天还有明天的故事。
OpenEdition vous propose de citer ce billet de la manière suivante :
Françoise Ged (9 septembre 2022). 驿路弦歌——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价值与保护. Itinéraires culturels au Guangdong. Consulté le 25 mars 2025 à l’adresse https://doi.org/10.58079/pd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