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古驿道的价值与保护利用
作者 : 曹劲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理事长
南粤古驿道从秦汉时期中央政权突破五岭、武力征伐的军事之路,逐步发展为南北通融、东西交汇的商贸之路和民族迁徙、文化融合之路。古驿道连接出海口,又使得岭南从偏安一隅发展为国家门户之地。驿道的建设是国家统治的有力手段,其演变的过程更是伴随着历史文明的演进。
现在,南粤大地上保留很多古代道路,陆路与水路并举,官道和民道并行。但随着现代交通体系的发展,曾经辉煌通达,车马喧嚣的古代道路逐渐被覆盖、被切割、被遗忘在深山野岭之间。它们所拥有的岁月之美,山野之美,日渐凋零。
- 什么是南粤古驿道?
南粤古驿道官方定义是指1913年前广东省境内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人员往来的通路,包括水路和陆路,官道和民间古道,是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但是实际上,作为亟待保护的历史文化遗产,南粤古驿道的概念从提出那天开始就在不断扩展,层层叠进。
首先,保护利用工作不去纠结如何区分驿道,官道和民道。因为古代道路交通网络非常复杂,其功能在历史上不断演变,所以遍布南粤大地的以驿道为代表的古代道路都纳入保护对象。其中既有梅关古道、西京古道这样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有大量寂寂无名的乡村古道,包括山路、水路和陆路,以及沿途的驿站、茶亭、码头、桥梁、关隘、卫所……
以岐澳古道为例。这条古道从明朝中叶开始就是连接澳门和中山的重要通道,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民间因商贸而自发筑成的。康熙年间,朝廷开放内地与澳门的贸易,据李士祯《抚粤攻略》记载:“澳门夷人与内地商人,各将货物俱由旱路挑至关前界口,互相贸易”,岐澳古道才成为官府主导修筑、官民共享,香山与澳门商业往来的官道,完成了由民道向官道之间的彼此转化。
- 南粤古驿道的价值与遗产构成要素
南粤古驿道的历史反映了岭南独特地域文化形成情况,以及岭南地区地方知识上升到国家认同构建的演变历程。其遗产价值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
一方面,广东地处我国南疆,北枕五岭,南濒南洋,是一个相对独立且自闭的地理单元。散落在广东省境内古代交通线路是中原王朝翻越南岭,突破地理限制,实现移民开发,沟通政治经济往来的必然结果,也是控扼边陲,维护国家统一的有力工具。
另一方面,南粤古驿道不仅是广东省内各区域与民系间人员、货物、信息往来,保持密切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联系的重要交通通道,也向南北两个方向延伸:它一头穿越南岭北连长江流域、中原腹地、进而借由京杭大运河沟通整个北方地区;另一头南行放洋出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北非等海外诸国、诸文明产生持续的文化交流和沟通。
南粤古驿道串珠成网,犹如穿透时光的经纬,缀连起遍布岭南大地的近千处遗产。如果对这些遗产进行分类,可以将其分为四类:
一是古道和交通史迹,即古道本体,包含古驿道及其相关附属设施,如茶亭、驿站、关隘等。常言道: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岭南大地的珠江水系、韩江水系等水网构成了南粤古驿道网络的重要骨架,因此,今天岭南还保留着大量的码头和桥梁。古人道:“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如果把南粤古驿道比喻成古代高速公路,那么茶亭驿站可以说是古代高速公路上的服务区,为南来北往的旅人提供歇息场所,提供补给,并维护着古代道路的长久通行。
二是城市与村落史迹,反映聚落与古驿道之间的互生关系,很多传统村落曾因古驿道兴旺,古驿道为村落带来人口和资源,村落也为古驿道提供补给和支撑,但后来也因古驿道交通功能的弱化而衰败。因此,也应保护因道而兴的古城镇,古村落以及相关的乡规民约、风俗节庆、传统手艺和传说故事。调查工作发现,广东省的传统村落和贫困村跟古驿道在空间上呈现高度的关联性。如云浮的水东村,村中的家族在800年前沿着古驿道辗转南迁,最终来此江畔定居,形成兴旺的村庄。但当现代交通不断发展,这样的村镇就陷入贫困。如南雄珠玑古巷是夹道成镇,从驿站发展为商业重镇。中原南迁的世族在此驻足歇息,再进一步向珠三角和海外移民,由此,珠玑古巷也被称为中外粤人的寻根之地。
三是商品生产与贸易史迹,反映南粤古驿道在区域交流中所承担的经济职能,如笔架山等古代的烧制陶瓷的窑址,往往位于交通便利的地方,因为陶瓷生产后需要通过水运输送,与古水道关系密切。
四是多元文化史迹,反映南粤古驿道在区域交流中所承担的文化职能,如教堂庙宇等等,映射出文化的交流、价值观的传播,在古驿道上发生,并且留下历史遗存的见证。在古道上,交流往来的不仅仅是货物,更重要的是互相碰撞的价值观。就如珠海岐澳古道沿线走出了一大批在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也是国人放眼看世界的一段旅途。
- 南粤古驿道的保护与利用:多部门联动,全社会共享
如果历史上水陆相连、千丝百结的古驿道促进了南北通融,今天对古驿道的保护与利用则体现为八方汇流。
2016年,广东省启动南粤古驿道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截至目前,发现的古驿道有233条,总长900多公里,且数字仍在不断增加。保护工作组以古道网络为基础,多措并举,加强体育、文化、旅游、农业等方面的共同合作,对南粤古驿道的保护与利用开展了大量有益且具有创造性的探索。
南粤古驿道的保护工作不是一个单纯的文物保护项目,它集结了省内多方面的力量。在相关规划尚未出台之时,由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组成的“三师”志愿者领先走上古驿道,以专业知识支持古驿道的保护、修复和利用。其后政策和资金开始到位,住建、体育、文化、文物、旅游、农业等多部门联动,各司其职,尽展所长,共同投入到这一场保护与利用中去,充分体现了“政府倡导、专业志愿者支撑、部门无私合作和资源共享、社会大众参与”。
2017年底,《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发布,提出以文化线路为视角,重视整体保护,基于广东省内散落的两百多处古驿道遗存系统梳理了南粤古驿道的历史走向与文化内涵,构建了全面的南粤古驿道保护与利用格局。之后《广东省南粤古驿道保护与修复指引》、《南粤古驿道标识系统规划建设技术规范》陆续出台,通过南粤古驿道示范段的建设工作,为全省工作树立典范。
示范段的建设工作主要包括驿道本体及沿线遗存修复、连接线建设,以及标识系统的建设。其中驿道本体和沿线遗存的修复皆按照南粤古驿道保护修复指引的要求进行,除了传统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之外,额外加了几项原则,包括安全性、生态性和可持续性,在保证古驿道原真性的同时,减少安全隐患,维护与改善古驿道沿线的自然生态环境。
- 以道兴村、以道兴粤
古驿道如同血管一样连通了广东省各个城市和乡村的传统文化。
南粤古驿道的保护活化工作着眼于保护古道,但是真正关注的更是道旁的村、路上的人。通过一系列与南粤古驿道有关的保护与利用的活动,如体育赛事的开展、特定主题文化之旅的设计、南粤古驿道文创大赛的举办、驿道游学系列课程的开办等等,不仅直接提升了南粤古驿道的品牌影响力,也凝聚了当地人的价值认同,提升了当地人的文化自信,还直接为南粤古驿道及沿线地区带来了游客和消费者,推动了相关资源的产品化和服务化价值变现,沉寂多年的老村又一次重新焕发新的活力。
例如广州增城区夏街村中古驿道旁边的老屋经过整理以后,成为国家级的创客中心,使很多农产品得到了更广、更好的销路;
云浮市郁南县兰寨村拾起了搁置已久的传统手艺,并修建民宿,带动了村里的经济增长;
在国庆期间,有11条古村庄游线成为乡村旅游的爆款路线……
通过多种力量的汇聚,南粤古驿道的保护和利用突破了静态的、孤立的保护,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而这些围绕着古驿道开展的各项活动对整个广东省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发挥了巨大作用,“以道兴村、以道兴粤”。
5 小结
南粤古驿道的可持续发展工作仍在继续。首先,要重视南粤古驿道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发掘主题线路,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其次,思考国际语境下南粤古驿道故事的讲述。实际上,文化线路早已成为世界遗产中非常重要的门类,并在欧洲有着非常成熟的实践,还有美国历史文化游径和遗产廊道等等遗产门类,这些国际上丰富多彩而且成熟的案例是南粤古驿道保护活化工作的重要参考。最后,要在实践中实现理论升华,南粤古驿道的保护过程是先实践后理论研究的,这与国内丝绸之路、蜀道等文化线路不同,而今正是南粤古驿道实现学术提炼和理论升华的重要时间节点。
OpenEdition vous propose de citer ce billet de la manière suivante :
Françoise Ged (12 septembre 2022). 南粤古驿道的价值与保护利用. Itinéraires culturels au Guangdong. Consulté le 25 mars 2025 à l’adresse https://doi.org/10.58079/pd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