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基于‘一带一路’的亚洲历史文化空间大格局
作者 : 董卫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资源管理教席教授
1 时代背景:亚洲城市化
据联合国城市发展报告,未来30年全球城市化过程中,有近95%将发生在亚洲和非洲。自1990年以来,亚洲城市化发展一直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尽管亚洲城市化程度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其速度快于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预计2025年亚洲城市化率将达到50%。亚洲的崛起会对城市发展,乃至全球社会、经济、政治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千万人口的城市和上亿人口规模的城市群体系将会不断涌现,这将是未来是数十年亚洲发展的总趋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亚洲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因此,如何形成一种全球化的遗产保护合作关系,值得各国共同关注和思考。
另外,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既是亚洲城市化进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挑战,也是促进国际合作的重要契机。《2018世界空气质量报告》统计了世界上3000多个城市年均空气质量,其中高达64%的城市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关于PM2.5的标准,中东和非洲地区的被测城市无一达标,而南亚99%、东南亚95%和东亚89%的城市超标。面对严峻的气候形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呼吁重视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条件下的遗产保护,由此形成一系列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的国际合作。这种全球性的合作模式也为遗产保护事业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
2 研究视角:建构亚洲历史城市网络
统计显示,亚洲48个国家中分布着1000多个民族,占到全世界民族总数的半数以上。相比而言,欧洲48个国家中只有60余个民族,这应是欧洲“民族国家”理论的历史文化基础。而亚洲国家普遍存在的多民族共生和多元文化并存的特点,形成了亚洲多元社会文化及其城乡空间的大格局。故亚洲各国的遗产保护就需充分考虑多民族共生历史背景下的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现实需求,以建构符合亚洲特色的遗产保护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
随着科技的进步,运用新的数字技术来分析研究历史城市的发展是当前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发展趋势。借助一定的数字技术,能够对上述区域性的线性遗产或网络型遗产研究提供更好的表达和认知方式。
近年来,本研究团队以亚洲历史城市网络为视角,在古代中国和东南亚-南亚交往史的基础上,建构不同区域多层级的社会经济文化网络和历史城市网络,并将其链接为一个整体结构。这样使我们便于理解亚洲地区在长时段历史中形成的动态平衡发展机制,这正是亚洲历史城市网络生成演进过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其中一个典型案例,就是在海上丝路与南方丝路的长期互动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海陆一体的多元文化斑块系列,将东亚、东南亚、南亚及西亚关联起来。
另外,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中,跨学科合作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趋势。通过与相关机构合作、学习洋流和季风的知识,以及检索梳理相关历史文献,本团队发现,环南海历史城市网络系统早在千年以前就由中国和阿拉伯商人巧借季风和洋流变化而逐渐建构起来。当前,我们的遗产保护工作更多是要仔细梳理出这些历史上的贸易路线,将相关历史城市重新关联起来,形成21世纪的历史性城市网络。要根据本地区历史文化特征把国际上流行的“线性遗产”概念转化为网络遗产系统,以此促进不同地区、不同层级历史城市的整体保护与发展。从海上丝绸之路的角度看,构建以南海为中心的历史城市网络结构,能够有效关联东亚、南亚与东南亚地区各国相关历史城市,形成泛亚洲的多层级海丝城市大系统,发挥其历史的和当代的区位优势,提升亚太地区整体性文化和多元产业发展动力。
3 实践案例:缅甸妙乌古城申遗
今天,重建亚洲历史城市之间的联系,形成基于历史城市基础上的区域社会经济中心网络,将有助于把遗产保护的目标与城市发展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以此促进不同地区的紧密合作与共同发展,是亚洲各国的共同诉求。长期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在亚洲推广重要的国际合作项目,力图以遗产保护作为促进地区全面发展的驱动力。柬埔寨吴哥古城是世界各国公认的遗产保护国际合作成功案例之一,30余年来先后有30余个国家及国际组织参与到不同类型的保护项目中,而这一切与教科文组织所发挥的关键性组织和协调作用密切相关。2016年,教科文组织应缅甸政府邀请再次组织国际专家团队共同帮助缅甸妙乌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应邀组织专家组参与这个项目,负责古城保护规划、管理规划及发展规划等工作。
妙乌古城位于孟加拉湾东北部,是古代陆路和海路贸易路线的一个重要交汇点。千余年来,这里一直是古代阿拉干王国的都城。人们在妙乌考古博物馆可以看到许多元代瓷器、阿拉伯语石碑、波斯钱币等文物,以及印度风格的佛塔、早期清真寺遗址等,这些都表明该地自古就是东南亚、东亚和南亚之间一个重要的国际商贸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缅甸政府共同开展妙乌申遗工作,就是为了促进缅甸社会经济发展与地区和平,保护具有这一重要的城市遗产。而对我们来说,除了参与申遗工作外,还希望借此开拓亚洲历史城市与遗产保护研究的机会,扩大与亚洲国家之间的合作,以寻求符合亚洲文化传统的城市化和遗产保护路径,建构亚洲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体系,为亚洲时代的到来奠定文化基础。
4 挑战与应对:亚洲城市化背景下的遗产保护
亚洲快速城市化进程,以及亚洲城市的高密度特点,对遗产保护带来的挑战是不可忽视的,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内容:
(1)大规模和高密度城市化条件下的遗产保护
亚洲人口众多,城市密度较高。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为遗产保护带来巨大挑战;
(2)多民族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遗产保护
亚洲是一个由多民族国家集群共同组成的命运共同体。不仅历史悠久、遗产丰富,更具有丰富多元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亚洲国家文化遗产的重要特点;
(3)地区发展不均衡状况下的遗产保护
在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地区发展不均衡既是中国,也将是许多亚洲国家的常态。如何在不同社会经济状况下保持保护与发展的动态平衡将是一个艰难的挑战;
(4)气候变化趋势中的遗产保护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但对亚洲来说问题尤其严峻。遗产保护同样应当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发展目标做出贡献;
(5)城乡巨变过程中的遗产生成与保护
未来数十年亚洲城市与乡村将产生巨大的变化,也会形成一些新的遗产。这些在当代人手中所产生的遗产也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加强国际合作是解决当前一系列遗产保护挑战的关键。例如,借助“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就有可能将改革开放以来40余年快速和大规模城市化条件下的遗产保护经验介绍给其他欠发达、又同样具有高密度和快速城市化特征的亚洲国家,共同探讨和研究符合亚洲国家的可持续城市化道路。从这个角度看,亚洲各国的城市化存在许多重要的共同点,这是未来亚洲国家之间开展密切协作的重要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支撑。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下,我们应进一步加强亚洲国家之间的国际合作,形成亚洲不同层次的历史城市网络,促进亚洲遗产保护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格局的形成,这应是建构“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性城市方略。
OpenEdition vous propose de citer ce billet de la manière suivante :
Françoise Ged (15 septembre 2022). 建构基于‘一带一路’的亚洲历史文化空间大格局. Itinéraires culturels au Guangdong. Consulté le 25 mars 2025 à l’adresse https://doi.org/10.58079/pd0b